海洋环境混凝土

中心简介

“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概况


中心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及海洋强国战略,多措并举汇聚国内外资源。面向海洋重大基础设施高安全建造与长寿命运营,培养和汇聚了一支院士牵头,拥有国家杰青、长江、国家青年人才在内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强化中心对行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服务青连铁路、胶东国际机场等滨海重大工程,实现长寿命混凝土管片、聚脲防护材料等相关技术产品化;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咨询、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合作交流中心。

中心实验室总面积约17000m2,海洋暴露试验站2500m2,仪器设备总值9856万元,为560多家科研院所、20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及政府部门等提供服务。协助合作企业建成混凝土地铁管片、重防腐涂料等中试生产线,能够满足工程技术研发及创新发展需要。在中心主任赵铁军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青年骨干”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目前,中心拥有固定人员140人(45岁以下研发骨干占50%,博士占90%),包括国内外院士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8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近五年,中心培养了包括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等18位国家、省部级人才;引进的三位海外院士均成功入选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

近五年,依托高校、地方政府先后投入13610万元。中心对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获批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流专业,获批省内首个土木水利专业博士授权点,省内率先开设智能建造专业,在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下设“智能建造与运维”目录外二级学科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强力支撑了本-硕-博/专博-博士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土木工程行业紧缺人才。中心与行业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新建产教融合平台18个、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等教学平台35个。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3项,荣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及专业竞赛获奖89项。中心研究人员获第八届、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中心聚焦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化与工程化应用,主持纵向项目167项,到账经费9037万元,主持横向项目1037项,到账经费27868万元,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2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95项,主编/参编国家标准5项,行业/团体标准22项,地方标准7项。创建了国内首套同微观实验-化学原理高度一致的混凝土分子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考虑多种提升技术的混凝土智能化耐久性设计方法,首创混凝土内部损伤-钢筋锈蚀原位精准监测技术,在海洋环境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原始创新。联合中铁集团等60余家企业共同建立校企联盟,打造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用平台。承担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住建厅、青岛市住建局/工信局政府产业化项目15项。新型聚脲防腐涂料产品以作价入股方式(758万元)在青岛国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推广应用,专利转化率11%,转化收益3200万元,荣获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重防腐涂层等产品已在岛迪恩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产业化。近五年,中心累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000余项,开展行业技术培训121次,培训行业技术人员6355名。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5次。联合省科协、科技厅举办第二十期“山东科技大讲堂”等科普活动。相关技术应用于港珠澳跨海大桥、青岛地铁、塔吉克斯坦金矿等国内外重大工程,推动了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进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130亿元。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

中心将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建设需求,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一支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学科融合创新团队,引领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行业的转型与升级。